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组新闻 >> 正文

课题组2019研究生招生

重庆交通大学唐伯明教授课题组成立于2004年,团队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合作导师教授级高工4人。课题组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青年基金)项目8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重庆市和地方政府的重点科研课题60余项。研究成果已在交通行业建设及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2019年课题组拟招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路基路面工程、道路新材料与新工艺、道路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交通运输、交通文化与景观。

招收专业包括但不限于:

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085222交通运输工程、08230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4运载工具运用工程;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85204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招生对象:2019年研究生考生,接收985、211院校相关专业的调剂生,并欢迎具有应用数学、化学等交叉学科背景和对交通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考生报名。

一、招录程序

1、考生将电子简历发送至E-mail:286351132@qq.com(郭老师-路面材料方向),335304854@qq.com(尚老师-交通安全方向)。邮件统一标题:“姓名+毕业院校+专业+考研总分”。邮件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考研总分、单科科目名称与成绩、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院校及专业、一志愿报考院校及专业、兴趣与特长等。

2、面试与录取:考生取得重庆交通大学相关专业复试资格(含调剂生)后,课题组将组织集中面试、择优录取。

二、励志助学措施

1、课题组研究生读研期间享受国家和学校的各类补助,并可自主申请各项奖学金(主要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及重庆交通大学各专项奖学金等);

2、课题组每个月会给研究生提供生活科研补助,并根据项目参与程度及科研成果适当增加;

3、读研期间可参加国内外会议,发表SCI和EI期刊论文的研究生可获得相应奖励,对表现优异的同学给予额外奖励;

更多信息,请访问TBM课题组网站http://bmtang.professor.cqjtu.edu.cn。

欢迎校内外广大考生踊跃报名!

附:主要导师简介

唐伯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近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3部,参编行业标准3部。研究成果在重庆、四川、贵州、江西、广西、海南等地大面积推广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2年获“重庆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并记二等功;2005年获“重庆市海外留学人员先进个人”特别奖;2007年获“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2008年,被评为“影响重庆三十名经济风云人物”。

朱洪洲,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性路面材料、道路结构性能无损评价、路面材料损伤机理分析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专项子课题1项,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2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其它奖项3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2部,参编行业和地方标准规范4部。现任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重庆市五四青年红旗手,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委员,中国公路学会交通院校工作委员会委员。

刘唐志,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山区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主持科研项目近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地方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检索4篇,出版著作1部,专利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

曹雪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路面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包括新型功能性路面材料(热反射降温路面材料、光催化降解汽车尾气材料、新型长余辉发光材料)、沥青及沥青改性技术、城市固废综合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主持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社会民生项目1项,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1项,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1项,地方横向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多次指导研究生获重庆市创新基金、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0余篇,SCI检索论文8篇,EI检索5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2011、2014、2015及2019年在美国交通运输协会(TRB)年会上发表并宣讲论文。

邹晓翎,工学博士,博士后经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国家沥青技术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路面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研究生课程《路面力学》、本科生课程《路基路面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路面再生技术)、绿色筑路技术、路面温度场、长期路用性能分析;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横向项目15项。公开发表论文20篇;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年在TRB年会上发表并宣讲论文。

何丽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材料学科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道路新材料研发与应用的科研工作。曾多次荣获“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指导教师”、讲课比赛等奖项;主持教改课题3项,参与多项材料学科质量工程建设,发表教改论文4篇,参编/自编教材5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主研省部级项目近10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在《Solar Energy》、《Thermochimica Acta》、《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等材料领域权威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多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出版专著1本。

郭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路、建筑材料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单位项目5项,参与重庆交通科技项目1项,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基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项。

尚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路交通安全与景观文化领域的研究,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地方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EI检索4篇,出版著作2部,专利1项。

丁勇杰,博士,博士后,美国田纳西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士毕业,重庆市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沥青材料化学结构行为、再生沥青技术、沥青材料分子模拟、城市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沥青路面结构行为理论等方向研究。先后参与并完成美国田纳西州交通部科技项目2项,发表相关土木及材料工程方向SCI/EI主流期刊论文13篇,其中9篇为第一作者,并多次在国际著名会议包括美国交通学会年会(TRB)、美国沥青铺路专家协会年会(AAPT)上发表并宣讲论文。

合作导师1:田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水泥混凝土路面协会理事。曾获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主要从事水泥混凝土材料、铺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施工工法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在功能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重载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与理论及路面内部排水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主持参与多项交通部水泥混凝土路面、无砟轨道和机场道面方面的研究课题,参与交通部《公路水泥与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规范》编写。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合作导师2:王林,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方向研究,在沥青路面材料与结构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参与编写新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科研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其余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多项,共有7项成果纳入标准规范,获得了20余项技术专利成果。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EI收录20篇,同时参与出版10余篇中文专著。另外有“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新型路面结构”、“含沥青砂防水找平联结层的铺装结构”等十余项发明专利。

合作导师3:郝增恒,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钢桥面铺装材料与结构、道路养护技术及功能性路面材料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1项、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1项,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桥、马鞍山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等30余座大跨径钢桥面铺装工程的科研、设计和技术咨询,有效解决了新建大跨径桥梁建设中钢桥面铺装技术难题。主持及参与制定了4部行业规范;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编写专著1部;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2017年获“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获“重庆市十佳科技青年”、交通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带领团队获“重庆市科技创新示范团队”。

关闭